[綜合]指控「台女不意外」輕鬆寫意,但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男性 [35篇回應] 評分:0, 年:0, 月:0, 週:0, 日:0, [+1 / -1] 最後更新:2019-12-07 20:41:26
曾幾何時,原本只是PTT八卦版約定成俗的哏「台女不意外」,現在記者也愛在抄完新聞後,以「台女」下標肯定吸睛。究竟「台女」是誰?是「台灣女性」的簡稱嗎?
對網路文化略懂的讀者,都明白這是引戰起手式,不少人會將「台女」與「公主病」一詞一同聯想,和公主病一樣,「台女」一詞也具有「豁免性」,例如巴哈姆特的「台女研究報告」就指出「台女是對於具有不良人格特質的台灣女性所做的蔑稱,而非是針對所有台灣女性」,即便原本想罵少數人,揮之不去的厭女文化最後還是把「女」字也用上了,好比罵「幹」就好,為何總要「幹你『娘』」?
▌以傳統社會觀的控訴「台女」的島內男性,其實才是「受害者」?
援引「22到35歲台女行為神分析!」、「三十歲台女怎麼追」等在PTT上推爆的文章,內文所指稱的「台女」為「30歲上下、未婚但想快點嫁掉」的女性,其中不乏對物質享受與旅遊印象的描寫,但無論這位女性是花自己的錢、花男友的錢、花父母的錢好像都會遭受批評,到頭來,人之所以被人稱「台女」好像只有一個原因——未婚。
在傳統父家長制社會中,未婚女性無論教育、年齡、工作,只要沒結婚就等於未脫離幼年時期,她的感情狀態、經濟能力是厝邊頭尾都能說上兩句的「公允」範圍,而結了婚的女人日子沒因此好過,全世界都有資格對她的生子計劃說上兩句,好比郭董關心林志玲是否「帶球嫁」之如是。
簡言之,如果妳毫不展現溫良恭儉讓,過了30歲後,無論妳的經濟能力和生活主體性如何,在社會的評價裡就是「只享樂、不做正事」、「只想靠男人」;然而,諸多「台女不意外」的推文裡,我看到的是「受害者」敘事的台灣男性,他們想控訴的不是單純的公主病行為,而是「父權框架下的既得利益者女性」。
的確,華人社會裡還是有「男人要養家」的傳統觀念,在物質符號交織的文本裡,「養家」直指有房、有車、有存款,島內男性長年背負如此社會壓力又無法宣洩,轉而攻擊傳統上毫無經濟包袱的女性,可說是歷史共業。
▌台女控訴:功利主義與刻板印象的綜合體
「台女」一詞究竟能否像「台妹」的命運,熬過了人人傳唱的罵名階段後,華麗轉身為「辣台妹」?我想說的是,島內男性的苦衷建立在難以撼動的家父長文化,這與一切「拚經濟」的功利主義一丘之貉,再加上文憑主義的加持,能夠迅速「變現」的科系才是「有用的」,如理工、法商、資訊等,於是要拚經濟的男人念了「比較難的『硬科系』」,相對於印象中女生較多的文組科系,所謂「台女」從科系選擇就開始享樂。
因為3X歲台女太優秀了,台男幾乎無法匹敵。學生時期,台男要忙著唸書,要選對科系,不能選一些文、史、哲外語等快樂科系,不然畢業後只能領22K。
>台女也不停的運用語言的優勢,時時刻刻出國旅遊,尤其是自由行的時候,更是可以看出台女規劃行程與語言的天賦。當然,外語只是眾多學問的一環,但遇到工程師阿宅的debug議題或法律人無聊的條文,台女會直接忽視,直接歸類為無聊的人。
>(引述自「三十歲台女怎麼追」)
其實社交和語言能力無關乎科系,而是人格特質和後天努力,我們長久以來輕忽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的人文科學科系,想必該篇台女分析文的作者,肯定在求學階段按耐住發展自身的興趣、苦苦地學習debug,因而忽略了人格與文化養成的重要部分,其實這些表徵亦見微知著顯現在國情的刻板印象中,例如西方人比較幽默、日本人知進退等,卻在「國情不同」的簡單分類下,忽略了個體的差異與自我努力缺乏的反思。
▌說「台女不意外」很簡單,但背後錯失的大過於此
許多國家都有追男/女攻略,但設想一顆誠摯熱愛debug的島內男性的心,使用攻略失敗後竟怎麼也想不透原因,這時只需一句「台女不意外」輕描淡寫帶過,殊不知在世間與人交往必須先把對方當成完整的人相處,標籤化無益於理解他人。
如果說「台女」、「靠男人」不對,相反概念的「女強人」標籤在台灣卻也非全然正面表述。
以前事業成功的女性會被講成「男生不敢追」,而社會對適婚年齡的女性的子宮各種關心不計其數,好像全人類都擔心這個子宮到底能否在期限內順利產子;而對事業有成的未婚女性,她們一輩子都要回應未婚無子身份的質疑——被酸「沒有下一代、沒資格談下一代」的蔡英文就是一例——更遑論陳菊、呂秀蓮、洪秀柱政壇女性面對不婚問題,外界總會給「嫁給國家」的台階下以合理化她們的個人選擇。
總之,靠不靠男人,島內「台女」好像怎麼做都不對。
話說回來,即便台女的指涉是「男人養家」傳統觀念下的歷史共業,面對標籤化的時候,各種性別其實都責無旁貸,除了女性得當自強,父權社會裡被指涉佔了「女性紅利」的傳統男性族群,更要看懂這框架的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