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分:-1, 年:-1, 月:-1, 週:-1, 日:-1, [+1 / -1] 最後更新:2021-03-28 12:48:31
生不如死?台灣人口負成長 醫師診間揪原因:房價非最嚴重的問題
台灣人為什麼不婚不生?醫師在診間看到一些現象,他認為這個社會以傳統之名壓抑女性,以及社會對媽媽並不友善,資照與本案無關
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,今年1、2月份國內共2萬1098人出生、3萬1188人死亡,人口異動呈現「生不如死」的負成長,要如何找出人口負成長的解藥?兒科醫師楊為傑認為,房價不是最嚴重的問題,問題在「這個社會對待女性,並不夠公允」。
楊為傑醫師在個人臉書《白袍旅人-兒科楊為傑醫師》撰文,他認為人口負成長之下,「我們這代人,可能要有工作到 70 歲的打算跟預期了」歸究其原因,楊醫師認為《中央社》訪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的報導說的非常中肯。
中研院研究員鄭雁馨認為「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是結婚率下降」,然而年輕人不結婚,除了個人考量,重點在於不少人苦於找不到對象,或是不想背負傳統婚姻帶來的枷鎖,而抗拒踏入婚姻、遑論生子。
鄭雁馨點出,受到儒家文化影響,結婚和生育是綁在一起的事,從產科醫學角度與母體生理狀態考量推出最佳生育年齡在30歲之前,但在台灣,以2017年為例,30歲以下年輕女性並非生育主力,反而是被35歲以上族群超越,所以「台灣必須正視到理想早已與現實脫鉤。」
鄭雁馨解釋「當生育主力不是30歲以下的女性,社會氛圍卻一再強調30歲以下女性才『會生』,導致大齡女被婚姻市場排擠,同齡、大齡男性往往找比自己小5至10歲或更多的女性,但是年輕世代規模因為長年出生數不斷下降而萎縮,提升大齡男性覓偶的難度;僧多粥少的情況下,若結婚年齡偏好不改變,勢必有不少人無法成婚,結婚率自然低迷」。
鄭雁馨也認為公衛與醫學宣導將年齡問題的責難全數壓在女性身上,「卻忽略越來越多流行病學報告指出,大齡男性在高齡生育時對母親與胎兒的負面影響。」尤其社會氛圍不友善,這也是為何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電影引起共鳴。
由於在兒科診間看到不少家長的經驗,楊為傑醫師非常認同鄭雁馨的看法,「這篇文章提到的分析,的確符合部分我看到的現況,很多女性,受到傳統價值觀的箝制、壓抑,真的很辛苦,台灣給了女性太多不必要的『傳統』」;而這篇文也獲得蠻多楊為傑粉絲的認同「女性會被認為將來請婚假/產假/育嬰假就先被排除,已婚女性又比未婚女性更難轉職。只能說要當媽媽需要很強大!」、「當了媽媽之後才知道育兒有多不容易」、「想要小孩要有好公司、好長輩、好薪水...」(即時新聞中心/綜合報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