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分:0, 年:0, 月:0, 週:0, 日:0, [+1 / -1] 最後更新:2019-10-24 14:47:46
「愛台灣」三個字,你身為台灣人,不可能沒聽過,20幾年來,它幾乎已寫入台灣人的基因裡了吧。然而,這是愛國,還是一種集體自戀?
今年3月,BBC刊載了一篇文章「你是愛國者還是集體自戀」,意圖廓清兩者。所謂集體自戀,意指人們表現出對自己的”內團體”(in-group)之優越性的誇大看法,但心底懷疑自己團體的聲望,因此渴望達到他人認同。文中釐清,集體自戀的脆弱性與”為祖國驕傲”的自信有所差異。讓我講得明白點,台灣人是真心覺得自己優越呢,還是因自卑而產生心虛的優越感?
一般人在生活中,應該很少講愛台灣三個字,但我們的環境不成比例地強灌愛台迷湯,以致成了共同的心理暗示。當然,這是一種明明白白的政治干擾,但即便你心裡清楚這是一種洗腦活動,在需要做認同判斷時,它還是成為你心中的尺度,特別,是在與大陸相關的話題上。以前,因為台灣經濟的高度發展,這種優越感或許是發自內心,但現在大陸崛起,台灣人則用一種睥睨的方式,修補這個日漸崩塌的優越感,如”強國人有什麼了不起”。
為了隱藏台灣江河日下的焦慮,我們比以往更賣力地高唱自己與他國不同的特點,如”自由民主”。柯文哲批評新加坡是”住在籠子裡的金絲雀”,批評香港”很無聊”,”沒靈魂”,呂秀蓮也批評”泰國是不入流的國家”。這些暴走的言論,透露台灣人出了本島就碰壁,碰了壁就惱羞成怒的反射動作: 以抬高自己的重要性,補償心底的缺失感。關於此,我們可從蔡英文經濟拼不起來,只好拼”進步的價值”,看得真切,轉型正義也好,同婚平權也好,都是填補優越感缺失的類固醇。面對每一個大陸的世界性斬獲,我們不是選擇性無視,就是注射一針”進步的價值”,維持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。
既如此,台灣人在20幾年的空轉下,仍無法直面自由民主的缺陷,也就不足為奇。
BBC一文中,還有個有趣的觀點:集體自戀者更容易相信陰謀論。心理學家擔憂這個現象,有可能造成國家之間的敵意,”因為當集體自戀者感到自己團體被侵犯時,更容易支持復仇”。事實上,這現象在台灣存在已久,大陸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不斷讓利,以尋求台灣民眾的認同,總是被解讀成是”阿共仔的陰謀”,是不懷好意的統戰。
學甲虱目魚契作,是一個顯著的例子,當時賴清德在不好阻擋漁民財路的狀況下,以”賣魚不賣身”洗腦漁民,迂迴阻絕大陸爭取民心的讓利政策。學甲漁民也以大陸讓利”剛好而已”熱情回應賴清德,並在接下來幾場大選中,以愈來愈高的投綠度,打臉大陸的善意。直到蔡英文上台,契作停止,漁民想組”千歲團”上北京挽回,還被民進黨政府威脅,學甲人這才發現上當,丟虱目魚,燒黨證,回嗆蔡英文: 接受九二共識有這麼難嗎?
“賣魚不賣身”,是政客操弄集體自戀的政治手段,“剛好而已”,則是集體自戀者不自覺的心態。
眾所皆知,全世界的民主國家,正遭受愈來愈強的民粹現象干擾,以至於陷入民主的困境,政客動輒以”偉大的美國”,”偉大的英國人民”這類口號召喚集體自戀的國民支持,並反向戕害進步的價值,我們的”愛台灣”又何嘗不是如此?
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「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型國家不太可能轉向民粹主義」,簡述中國與西方在歷史上的不同,並從各式民間團體複雜化社會的負面效應,碎片化的媒體現象,以及中西民族矛盾的差異,論證民粹主義為什麼在中國行不通,這才是台灣人最需要聆聽的另一種聲音。因意識形態以致兩岸資訊的不對稱,已嚴重阻礙了我們正確認識現代中國,而在集體自戀下,每年六月四日台灣都不乏呼籲大陸民主化的聲音,至於其中有多大程度的無知與自我感覺良好,往往要第三方局外人才看得清晰。
兩岸地理位置這麼近,台灣卻可能是全世界對大陸最無知的地區,我們是不是罹患集體自戀病呢?而其症狀,是否正是我們日漸稀薄的自省能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