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14267313台灣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錢多到沒地方??
別說笑了,民國82年(1993)平均國民年所得才破萬元(美元)民國97年(2008,股票分紅制最後一年)平均國民年所得才破一萬五千元.
當時台灣敢花錢是大部分人的下個月收入可以準時入賬,一堆暴發戶(指個人)不把錢當錢看,將錢隨便亂花,那時創造幾個名詞(月光族,卡債族)就已知道當時狀況,
而老闆呢,除了張忠謀這種少數有遠見的老闆外,不少老闆就是跟風亂投資自己不懂的行業,例如LCD/LED,只會買現成的技術或是一百零一招大法"摳死當(cost down)".很少有老闆願意投資底層技術,
如果少數因時運成功,老闆或是高級主管就立刻自吹自滿.沒多久就競爭廠商追過.舉例來說:烏龜只是看到兔子睡著只是超前幾步,就大吹大擂說自己贏了,結果把兔子吵醒,立刻就被追過遠遠落後,而台灣就是那隻烏龜.
而台灣老闆最會落實這句話,"「水不流動,會發臭。人也是。」"所以常常引進一堆奇怪的制度來評鑑員工,讓員工能"持續流動",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張忠謀剛卸下董座的那一年.
會願意分享的老闆不是沒有,有的早就上新聞被人稱讚了
台灣市場太小了,炒什麼很快就會飽和.
想賺錢就要到其他國國家,而到其他國家就會面對到一個問題--"OO國人買OO自製貨,買其他國家就是不愛國"(台灣近年最會喊的話).
國力不強想賺外國人的錢就容易受制於人,自家就容易被要求開放某些市場達到所謂的貿易平衡,
但台灣不少人是標準的"只要好處,不准有壞處",不喜歡Z>B,結果就是全部都是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