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綜合]無題 無名 ID:9oxA1WOI 2025/03/07(五) 13:45:14.578 No.26861072評分:0, 年:0, 月:0, 週:0, 日:0, [+1 / -1] 最後更新:2025-03-07 17:12:25
中文語義博大精深,一名網友近日在指導外國學生時,對方的一個提問「鹽巴為何多了一個『巴』字?」竟將他考倒,只好發文求助網友。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3:57:52.091 No.26861151下巴之類重點是"突出"
鹽巴則是謎
諸如番茄是"水"果卻只算蔬菜
西瓜為名而不是水瓜(幾門方言内音同)
語感很奇怪、像是第三方國家領導出來的角度
ん? 所以日常(例如譯者團隊)聲稱"中文100分"
實際例如分字用法也很亂
其實"只是相似"ね、例如相同國家課程的背景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4:00:40.533 No.26861167漏了某漫畫内稱"巴"是軍團之"將"的例子
這仍是"突出"
也許是鹽分特別多的地方便是鹽巴~誰知道勒?
鹽山或鹽塊
無題 無名 ID:aadQE/ow 2025/03/07(五) 14:00:56.232 No.26861168>>26861072鹽巴的巴是什麼意思?
指因乾燥、溼稠凝結成塊的東西。 如:「鍋 巴 」、「泥 巴 」、「鹽 巴 」。
無題 無名 ID:aadQE/ow 2025/03/07(五) 14:03:05.879 No.26861179>>26861072你放這個影片給他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3GgWqSDef8
無題 無名 ID:aadQE/ow 2025/03/07(五) 14:12:06.869 No.26861255>>26861202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87743&
無題 無名 ID:aadQE/ow 2025/03/07(五) 14:13:31.265 No.26861264>>26861256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 中華民國教育部版權所有
元.楊訥《西游記》第一七齣:「汗珠一似醬透的茄子,雞巴一似腌軟的黃瓜。」也稱為「雞疤」、「札八」。
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87743
無題 無名 ID:nwg51/i2 2025/03/07(五) 14:19:33.875 No.26861307就適應北京胡語( a.k.a 國語 )啊
像其他中文系發音夠多的語言根不用多加一個沒用的字
全完是文字服務於口語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4:26:59.642 No.26861366不優先羅列"近似發音"作為敘述這點也很奇怪
笨拙如電腦程式、結果會是怎樣的語族?
慣例那句瞎起鬨(以下省略)炒作敷衍來的
例如鍵盤中央那樣混乱的讀音
無法簡單復原的因素如此、全SSZZ怎麼整理?
而且是有字型能參考仍很困難的程度
"下樑"跟著扭曲斷裂的例子
>支那人還是來台灣學中文吧
http://umesakura.jp/
從這網站能體會三方(T.C.N.)的智障例子
無論"台灣的教材也很不友善"或是多方面的什麼
無題 無名 ID:YY6GEX.M 2025/03/07(五) 14:41:25.224 No.26861457
無題 無名 ID:LMSuNdrA 2025/03/07(五) 14:55:05.578 No.26861548「鹽巴」中的「巴」字其實是語言演變的結果,主要是口語中的增音現象,使詞彙聽起來更自然、更順口。
可能的語言學原因:
音韻補足:
「鹽」是一個單音節詞,在口語中有時會加上額外的音節,使其發音更流暢、更符合口語習慣。例如,「刀」變成「刀子」,「筷」變成「筷子」,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很常見。
區別功能:
「鹽」可以指任何形式的鹽(如礦鹽、精鹽、海鹽等),而「鹽巴」通常更具口語色彩,特別指日常食用的鹽。例如:
「鹽」:比較正式,泛指所有鹽類。
「鹽巴」:更口語化,通常指食鹽。
方言影響:
在某些方言或古代漢語中,「巴」作為後綴有增強語氣、柔化詞語的作用,例如:
「嘴巴」→「嘴」
「尾巴」→「尾」
「嘴巴」和「嘴」相比,多了一點親切或強調的感覺。
借用語音習慣:
這可能與閩南語、客家話等南方方言的發音習慣有關,在這些語言中,單音節詞後加「巴」等音節的情況較為常見,以增加韻律感,使語言更自然流暢。
結論:
「鹽巴」是「鹽」的口語化表達,主要是因為音韻規律、方言影響以及語感上的需要,讓人更容易說出口並理解。
無題 無名 ID:LMSuNdrA 2025/03/07(五) 15:00:18.725 No.26861580>>26861560「雞巴」這個詞的「巴」與「鹽巴」的「巴」來源不同,不能用同樣的語言演變規則來解釋。
1. 「雞巴」的來源
「雞巴」是指男性生殖器的俚語,主要用於粗俗或口語場合。關於這個詞的來源,有幾種可能的解釋:
「雞」的象徵意義:公雞的生殖器在動物解剖學上不明顯,但古代農耕社會觀察到公雞與母雞交配,便以「雞」來隱喻男性生殖器,這種命名方式在許多語言中都有類似現象。
「巴」的功能:這裡的「巴」不是單純的音韻補足,而可能來自方言中的習慣性詞尾,類似於「尾巴」、「嘴巴」等詞,或是受到了閩南語、客家話等方言的影響,使其更順口。
2. 「巴」的語言作用
在不同的語言或方言中,「巴」常被用來作為詞尾,賦予詞語更具體的指向感或口語化的特徵。例如:
形狀:「嘴巴」(口部)、「尾巴」(身體的一部分)
語氣強化:「鹽巴」(強調食鹽)、「泥巴」(指濕泥)
粗俗詞彙:「雞巴」、「屌巴」等,可能是為了讓詞語聽起來更完整或強調某種語氣。
3. 與「鹽巴」的區別
「鹽巴」的「巴」是一種語音補足或口語化現象,使詞語更順口,而「雞巴」的「巴」則更可能是一種方言演變,使詞語更具形象化或粗俗感。
總結
「雞巴」的「巴」與「鹽巴」的「巴」雖然表面上相似,但實際上來源不同。「鹽巴」是音韻補足的口語現象,而「雞巴」的「巴」更可能與方言習慣、語感強調有關。
無題 無名 ID:kG4HfwSw 2025/03/07(五) 15:17:58.527 No.26861714>>26861580對比鍋巴就很好解釋了
阿就乾燥塊狀物
根據教育部《國語辭典》的解釋,「巴」在特定詞彙中具有「因乾燥、濕稠而凝結成塊的物品」的意思,因此除了「鹽巴」,像是「泥巴」、「鍋巴」等詞語,也都是形容某種物體因環境因素產生的形態變化。另一個常見的用法,則是用來表示附屬於某個主要物體的部分,例如「尾巴」、「嘴巴」等。
你鹽巴解釋半天結果全講錯 是不是查GPT貼的啊?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5:20:41.957 No.26861731>(一個+半)小時=(三個)半小時
助詞太少
雖然現在檢索不到了
某個智障曾在自己的WEBLOG亂罵他所謂的語言癌
但其實人們習慣的短句還真他媽只是習慣
例如乍看不會誤會的句子、天變地異後還能信嗎?
實際使用的如同電腦PASSWORD屬於"暗號"
舉動仍是虛帳聲勢欺負他人等
"幾乎只是臭味相投"卻誤認己方有何値得驕傲?
結果仍與國文歴史之類課程的"傲慢中國"酷似
他們自己嘴上的支那賤畜、白種豬之類性格兼具
畢竟是"壞人"、再怎亂套寄生仍是"壞人"阿
例如什麼時候做什麼~這種族間相通禮儀的落差
接著同種人自稱"導師"之後、惡性循環又來了。
阿?
若只是膚淺的"國語程度"
台灣人根本也不需要經由什麼國家課程帶壞小孩
http://umesakura.jp/20231028162014.html
例如這人的話乍看有理但仍是混乱
什麼是"機質"? 結果字量很多但比例抱怨居多
ん? 結果仍是習慣差距的程度而已?
我保存他的網址很久、因為他的話相對合理
但這是怎麼比較來的? 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很好。
諸如"台灣"之類國號或是地名的過量
顯然他的重點不是"人類角度"的概論
大概又是常戰犯們不敢提及的什麼。
思考起點的差距?
類似議題者、格局幾乎是小兵和其獨裁志向之類
>雷電
雷不是電
傳聞雷是雲間的部分、電是下來的部分
點顛之類的語感類似、電也有點像
但我不知道雷是Le或Lay什麼(尋常資料少且爛)
諸此類背景前提、某些人自認"科學"之類 蠢死了
明明也不能在音素等級敘述出來"科學"是什麼w
換成"英文"也無法度Ho
>那為什麼不叫鹽子
那麼子字怎不讀作Ba或Bo?
呆&保字型相近、接著呆&子的異體字關係
漫畫内的藝人名有Pon之類、左岸名詞末有Bao
若有整齊的名稱當然最好。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5:31:15.981 No.26861794找回來了
https://blog.udn.com/prinz1972/109893026
這種便是虛張聲勢跟著亂炒欺負人
>講「曬太陽」誰都懂,
>沒人會誤以為你的身體發光照射太陽,
>反倒是「被太陽曬」這種說法十分詭異。
究竟什麼是"懂"な?
例如這、後起字般的"曬"字、接著是舌捲的Say
結果又只是習慣? 無理的習慣怎會拿來為難他者?
我上述的"天變地異"正是此例子
如果我是外星人能發光「曬太陽」他怎麼辦阿?
這是他們所謂"優美的中文"、"食古不化"的象徵
無題 無名 ID:sOIjjFbc 2025/03/07(五) 15:34:18.806 No.26861820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5:43:12.402 No.26861884小孩子 優先學習發了能平穩獲得好處的話
認為這便是全部?
久了同夥多了囂張起來了 幾乎只是這樣阿?
所以例如(廣義)網軍們常年炒作、成百上千篇
幾乎都零碎且無正當結論
幾近"一日球迷"的語風
為了"避免同陣營衝突"或跟不上而故意保持幼態?
對、上面是刻意改成同"夥"、下面是理由
同伴的Ban之類的An聲也很奇怪
壓抑的例子濃厚!
攪拌Ban、困難Nan、散漫Man、承擔Dan、花壇Tan
同伴牽絆的半是怎麼來的?
畜牲頸部的"牽絆"那樣、想遠行100卻只能75
這便是半阿?
同理"安"也奇怪了、這是"誰"角度的話?
監禁凌辱犯? 牆國的獨裁者方? 他們的血統背景?
這樣他們便會"安心"了。
良作截圖値得我再再張貼~
無題 無名 ID:jCksyyRc 2025/03/07(五) 15:47:24.879 No.26861919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S5BcHnyCiM
無題 無名 ID:wteaDnWc 2025/03/07(五) 15:56:20.257 No.26861981大概是今日最後一篇
(理想是毎日最多只往他人消耗2小時以内)
(現在已過了、大過小過和過失的過)
>安字(An聲)問題
http://umesakura.jp/20210228004425.html
那麼意外的、"早上好"是比較正常的?
不x4...
根本的、安好之類的招呼跟本蠢死
一個Yo或He之類便很充足!
重點是"像是人間友好的呼應"
(雖然我仍迎合性回應"早安")
不然「在非洲,每六十秒,就有一分鐘過去..」
這類的也算正經話了? 誰不能自判早午夕夜?
對、仍未全面體會卻能先來的便是"判"定
"演算法"亦同(然而更算更智障的例子也尋常)
An聲漢字裡面這種"不完整"的語義特別濃厚。
無題 無名 ID:0szm.GNs 2025/03/07(五) 15:58:52.410 No.26861995>>26861164其實很好懂阿
小時 為單位
一個半 為數量
一個半 小時 等於 1.5小時 = 0.5x3 等於 三個 半小時
無題 無名 ID:a2So95cA 2025/03/07(五) 16:09:29.864 No.26862074>>26861164文字遊戲 讚ㄛw
最喜歡的還有模擬試題常看到的"當而不而,不當而而而,而今而後,已而已而"
無題 無名 ID:5E7mrNLc 2025/03/07(五) 16:10:34.536 No.26862082>教育部的解釋
果然又是複製文、其實很重要的"理由"等皆無
而且那程度的其實是"用例"
他列出的是語境、類似語境的類語
(所以網域JP的漢文比較正常)
當場並無任何遭"解釋"
但他們仍會"釋義"連連
若單純列出也算"解釋"、任何會話與文章也算?
亂死了。
根本的符號的用法是? 適當的整理簡化
不然當局可想的事情太多
翻譯的翻也蠢死、明只是轉述、各有其偏差
英文那個詞也只是Tran之類曖昧的語根
若無特別合理的需求、為什麼增加麻煩?
這些陌生人所想的麻煩
經由敏感的巨型組織(國家企業網軍)擴散出來
不跟的人會遭辱罵和懲罰之類
物化之類假議題根源亦同
"AI"最早取代的對象、而且會貼心的搶先註冊
先操作印象並控告"對象是AI"便能取得優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