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15399305日前的一篇報導談到有很多父母砸重金把小孩送進貴族學校,除了圖學校的豐富資源外,還有未來的同儕人脈,希望藉此讓「小孩嬴在起跑點」。
「階級固化」這個話題長久以來一直飽受爭議,但說句大家不愛聽的,現實也確實如此!
很多人會說,難道我就要認命,我窮、我努力求上進還不行嗎?但是的確在這個時代,單靠知識其實是很難改變命運。
其實不止是這個時代,而是從古至今,寒門都很難出貴子。
舉個小例子:一個窮苦出身的孩子獲得了成就,甚至拜相封侯,他的成功就會被渲染成一個非常驚人的偉業,而被萬人傳頌,其實說穿了,這只不過是個百萬中之一的極端案例。 “
縱觀古代歷史,有幾個是農民起義後奪取了政權而做上皇帝的窮苦孩子?世界史上又有幾個?而在太平盛世,又有多少人是貧苦出身最後做了大官,或者賺了大錢的?
少之又少,哪怕就是這個時代的一些大咖,你們去看看他們的出生或成長背景,你會發現根本不是所謂的寒門。
其實自古以來「寒門出貴子」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。寒門出貴子無非是自我安慰之詞,要不就是執政者的宣傳,或是百萬中之一的極端案例。
其實寒門不出貴子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貧窮,而是身處底層的格局根本無法仰望真正的天空。
仔細檢視一下台灣的現況,有人就斷言「台灣階層也已固化,近三十年基本沒有新富豪出現」
除了早年像王永慶、蔡萬霖家族、郭台銘這極少數是白手起家,靠做小買賣壯大之外,其它台灣的富豪都是原來的地主之類的人,都是有基礎的,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。所以臺灣現在的富豪真正白手起家的人真的很少,真正從一窮二白成為富豪的人更是幾乎沒有,這就是殘酷的現實。
或許有人會認為,當有一些真的很有能力的創新者出現時就會有機會,但是,當階級真的固化的時候,創新者也不可能再挑戰他們前輩的權威。
很多人認為這是在危言聳聽,但再看看哪些已經固化的已開發國家,美國的富豪百分之八十都會是二代的天下,美國已經形成了太多的財閥、家族,集團更是不勝枚舉,他們把持這大筆的財富和資源,已經可以說是根深蒂固、盤根糾結,無人能夠撼動。
再看看週邊的香港,把持財富的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,等他們逝去,剩下清一色都是繼承者,這些人手裡有的已經不僅是財富了,還有難以取代的系統結構,在這種固化之下年輕人少有出頭的機會。
所幸的是,兩岸的新型行業發展的還很不錯,很多富豪來自於科技領域,這正是兩岸華人改變命運的機會,也是寒門改變命運機會的所在。
什麼是階層固化?
社會學把由於經濟、政治、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,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。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就稱為階層固化。
早就有學者發出警告,21世紀的社會階層流動已經呈現出同代交流性減弱,代際遺傳性加強的趨勢,「富二代」、「官二代」、「拼爹時代」、「政二代」都是階層固化的產物。
先看看教育方面能否改變階層固化?
1) 英美傳統教育維護階級固化
當代法國思想家布迪厄曾經總結說,資本有三種表現形式:經濟資本、文化資本和社會(關係)資本。
不同階層的家庭擁有不同量的資本總和。其中,高資產階層擁有的資本最多。他們從不愁錢(經濟資本),閱歷與視野廣闊(文化資本),並且擁有大量社會精英朋友(社會資本),這樣的家庭可以很輕鬆地把孩子送入優質的私立貴族學校,讓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,從而有效地傳承他們的階級地位。
而低收入家庭則沒有太多選擇,大部分只能把孩子送進普通的公立學校。
在西方國家,這兩種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,教育目標也完全不同。
精英貴族學校專注於把學生培養成直接掌握成功工具的人,使他們擁有更多的創造力、決策力及領導力;
而普通學校則致力於,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地走向學術成功的機會。
甚至在布迪厄看來,西方看似民主公正的教育,實際上是通過構建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文化資本而實現的文化再生產,而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同時又維護了統治關係。
以美國長春藤校為例,20世紀初,這些學校一度把希臘文和拉丁語作為入學條件之一,這讓底層人民的孩子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達到入學標準。直到今天,學生的人際交往技巧、教養、品味也由各種社會實踐、實習經驗反應出來,成為進入很多名校必備的敲門磚。
入學條件來自於統治階級的制定,他們創造了幾乎只有自己人才能完成的規則。
2) 教育費用
再看下美國、日本、英國的學雜費用又多了一種分割,好比美國好一點學校宿舍費用和書雜費用,再加上學費生活費用差不多10萬美元,這豈是一般百姓所能負擔!
好的大學學費一般受薪階層根本付不起。而且好的高中初中和小學也不像國內那樣考試成績好就能上,基本上是用錢砸出來的,私立學校一年3—6萬美金很稀鬆平常。你在美國是受薪階層?對不起你的孩子只能上公立,你連有錢人的後代都見不到。想上好大學?對不起,你們來自「義務教育」高中的申請好大學基本上少之又少,就算被錄取也讀不起。
所以,教育也不幸淪為西方統治階級維護其自身利益的重要利器之一。
綜合起來可以歸結如下幾點:
1. 窮人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樣,父母很難給出思維或者處事上的好建議,也缺乏足夠的教育投資。
可以看到美國低學歷父母的孩子們,同時也更有可能來自於單親家庭,後果就是孩子沒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和思維觀念!
學歷低/貧窮的家庭,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、精力也比高學歷/富人家庭要少。
2. 結果導致了不少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。
3. 改變窮人的途徑之一:買好宅,擇好鄰
房子的價值並不在於房子本身,而在於房子所帶來的稀缺資源,比如鄰居的人脈、互動,這也是房子另一個層次價值的根本。
4. 改變窮人的途徑之二:念貴族學校,培養小孩的未來人脈和視野。
今天的日、美、英等已開發階層固化已久,富人的後代永遠是富人,窮人已難以翻身,半個世紀來日益拉大的階級鴻溝已愈來愈難以跨越!
5. 開創了顛覆性的創新活動。
(原文刊載於台灣商務,本文獲授權轉載;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社立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