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綜合]口才好會說話等於成功入場券?各國總統、企業家、諾貝爾獎得主們的「外掛能力」 無名 ID:CF.0.MjE 2018/08/23(四) 13:25:14.874 No.12377228
評分:0, 年:0, 月:0, 週:0, 日:0, [+1 / -1] 最後更新:2018-08-22 21:42:33
回首近年職場生涯,有三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。
場景一: APEC 理事會,各國領導人「完美演出又不失真摯」的共同技能
第一個場景,是每三個月一次的 APEC 工商諮詢理事會(APEC Busniess Advisory Council,ABAC)。 ABAC 每次辦在不同國家,是來自各國的領導人、官員與企業領袖們,固定見面話家常的地方。
中國的 ABAC 企業家代表共有三位,其中一位正是被中外媒體封為「女版馬雲」的企業家王樹彤——由於她的顏值與流利的外語能力,加上創辦 DHGate.com (中文網址:敦煌網)長期推動跨境電商產業,因而時常代表中國互聯網企業,跟著「習大大」參與 ABAC 峰會闡述中國產業經驗,也被各國記者們封為「一張美麗的中國名片」。
我曾任王樹彤個人的「 CEO 品牌公關經理」——除了參與她所有對外發言的素材準備之外,更有幸可以在包括像是 ABAC 的場合中,大量地被世界各國元首及企業領袖們的演講「醍醐灌頂」,領略他們在舞台上的風采,
作為企業家貼身的 PR Manager ,每回在ABAC期間,我必須關注的重點,除了這些人的講稿是怎麼寫的,還包括這些國家領導人或企業領袖,是怎麼去「表達」的。
長時間觀察下來,我不得不說:一切都是「套路」——但是,「套路」也可以套得真誠,套得有個人特色,套得讓人目不轉睛、專心接受其傳遞的訊息。
不得不說,會議上的各國領袖,個個都是自信無比的說故事高手:除了講稿本身的設計就達到深入淺出且易於溝通,他們更都懂得引導台下情緒,肢體語言與聲音表情也非常豐富,同時展現著自己獨特的風格。
這麼說來,一切都是「表演」、「假裝」出來的嗎?不。其實他們的演講最厲害之處是,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台上的他們都很真摯——他們樂於展現自己真實的想法、感受,也真心相信自己能夠感染著台下的觀眾們。
對於世界各國領袖的「口才」,多數讀者最為熟悉的代表人物,應該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(Barack Obama)——你要說他的公開演講,都有無數幕僚協助、都是充滿「套路」的「演出」,必然也沒有錯;可是,他的演說往往又不失「真摯走心」。這兩者可能平衡嗎?當然可以,而且不難。
只是,當中有一些關鍵的心理素質必須培養。
無題 無名 ID:CF.0.MjE 2018/08/23(四) 13:26:02.889 No.12377235
場景二:在訪談節目中不畏懼麥克風的人,總特別受「幸運女神」眷顧
第二個場景,是我在轉換跑道擔任企業品牌公關前,最為熟悉的電視新聞攝影棚。
曾為電視台主播,事實上我並不愛「播新聞」:因為除了轉播大型事件,比如奧運、中共人大、美國總統大選之類的大事,有種第一時間見證時代的興奮感外,播新聞對我而言,其實是一件堪稱「無趣」的事情——因為在今日的電視新聞實務中,特別在亞洲,多數新聞稿子的內容,都已經在編輯檯長官按照收視率、製作成本、話題性等考量後,指派各記者與編譯完成、甚至排好先後順序了。「主播」(Anchor)除了口播稿的修改外,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話講清楚,並露出那排潔白的牙齒而已。
但主持訪談節目就有趣多了:雖然多數訪談節目的腳本也都是事前企劃好的;但比起「主播」新聞,「主持人」在訪談節目中的發揮空間大多了。
而更吸引我的是,主持人可以在訪談過程中,適時地把自己放到「旁邊」、臨場觀察那些受訪者、來賓,適時引導話題、活絡討論氣氛,讓他們成為節目的主角。
簡單說,主持人就是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,這場秀,本就是屬於受訪來賓們的——這些人,通常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政治人物、企業家、藝人,當然還有各路「牛鬼蛇神」、「網紅名嘴」等等。主持人適時引導話題後,便可以在現場盡情地「樂在觀察」。
那麼,我觀察到了什麼?
首先「隔行如隔山」,對我來說,上節目的人,多半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面有著一片天。但是,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很自然地面對鏡頭、談笑風聲——說得更白話點,就是每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都不一樣,且常有著顯著的高下之分。
我曾經做過很長時間的創業及商業節目,訪談過不少創業家及企業家——有華人,也有各國人士。訪談後,我們也往往成為保持聯絡的朋友,會彼此 update 近況。我在當中發現了一個很血淋淋的事實:那些在訪談節目中表現得比較好的人——換言之,就是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出色的人——他們在創業這條路上,往往都走得比其他人順遂許多。
我們不能說「口才」和「成功」之間,存在著絕對的關係。但是,口語表達能力好的人,必然能夠掌握到更多的機會,這點卻是無庸置疑的。
無題 無名 ID:CF.0.MjE 2018/08/23(四) 13:27:14.516 No.12377248
場景三:來到歐洲科創中心——英國劍橋,諾貝爾獎得主們個個「能言善道」
眾所周知,美國有個科技新創的重鎮「矽谷」(Silicon Valley);而歐洲,其實也有個足與美國矽谷對比的「矽沼」(Silicon Fen)——為什麼要用沼(Fen)這個字呢?因為八百年前的劍橋,原本是一片沼澤地。
很多人都知道,英國的劍橋大學,是全世界出過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學府,也因此被封為「諾貝爾獎搖籃」。但近年讓它更受矚目的,是劍橋大學的科技創新風氣——根據英國國家轉型報告 《科技國度》(Tech Nation)的最新統計數字,在英國最具影響力的 30 個產業聚落中,劍橋展現了「國際化合作程度」的第一名,原因包括劍橋大學自由的學風;從大學城帶動周邊多個科創園區、不斷引入及輸出高品質人才;其研發的先進技術,更吸引國際企業一間又一間進駐,每天都有新的產學合作和併購發生。
可想而知,如今的劍橋,有非常強的創業風氣:在劍橋大學城內每天逛來逛去的,不只有師生、學者和各國觀光客,事實上也有著許多投資人——因為劍橋人們的頭腦裡總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點子,背後也都有劍橋生態圈支撐的各種技術條件。
如今,走在劍橋大學城內外,每天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「路演」(Roadshow)在舉行:你會看到不同背景的科學家們,與過去「埋首研究、不問世事」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,幾乎個個都能言善道——從各種大大小小的現場活動、研討會、發表會,到線上的各式影音平台,他們在各式各樣的渠道中,積極地告訴這個世界他們的想法是什麼、他們正在做什麼。為的也是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,一起參與改變這個世界的行列。
「牛劍心結」,與人人都愛「說」的歐洲矽谷
劍橋大學周邊,算一算如今一共有 20 多座科學及新創園區。劍橋大學統計,當地的新創業者加上外來的企業,整個劍橋聚落已經有將近 5,000 家企業,其中包括多所研究型醫院,也帶動生技醫療、基因研究,成為科技業之外的另一股聚落驅動力。
如今的劍橋大學城,已經是全英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引擎之一。若把其周邊的科創園區——包括著名的「劍橋科技園」(Cambridge Science Park)——所滾動的能量加起來,更相當於近年英國 3 成以上的 GDP 產值。
在筆者就讀劍橋大學期間,不時會聽到專出政治家的牛津人半開玩笑地「酸」劍橋人:「諾貝爾獎搖籃?呵呵,了不起喔!不過很抱歉呢,世界是被我們統治著。」原因是牛津大學校友中,有大量的總統、總理——當全世界各大小國家領導人會面,本來互不相識的領袖彼此間要找尋一些共通點來「破冰」時,「原來我們都是牛津校友」,很可能是其中之一。
不過,劍橋人卻會技高一籌反嗆回去:「統治著世界又怎樣?別忘了,世界文明可就建立在我們手上呢!」——到底,還是專出科學家、文史哲學家的地方高明一些。
當然,這些只是「牛劍心結」互虧的玩笑話。我想強調的是,如今在劍橋,你會發現科學家絕對不等於「成日埋首實驗室的宅男」;你會發現科學家、大教授們個個穿著服貼的西裝、打扮時髦帥氣,穿梭在各式各樣的場合中,與各路精英人士交流自己的創業想法或研究成果,就算找不到合適的投資人,也能交到很多優秀的好朋友。
而劍橋大學城內外每天各式各樣的「路演」,更是場場爆滿——它不只是一座充滿圖書館、實驗室的研究城市,現在的劍橋,更是一座人人都愛「說」的歐洲矽谷。
近年各國媒體圈廣泛引用的「劍橋現象」(Cambridge Phenomenon),泛指劍橋的科創力量,「小至」在英國足以牽動全國 3 成的 GDP 產值;大到對全球學界及政經、產業界都有影響力。而這一切的源頭,除了其匯聚全球優秀人才的歷史外,也與劍橋自由的學風,和鼓勵大家「說」及「秀出自己」有關。
無題 無名 ID:1GLGVfTM 2018/08/23(四) 13:27:51.025 No.12377251
我老母都說我講話東拉西扯,這樣不會有女孩子喜歡
無題 無名 ID:CF.0.MjE 2018/08/23(四) 13:28:06.257 No.12377253
三個場景的共同之處:「路」是長在嘴巴上的
從以上三個場景,從世界各國的領導人,到各國的企業家、創業家,再到劍橋聚落中的科學菁英們——如果要說這些人身上有什麼「共通點」,我所見到的其中一項關鍵特色是:他們都有很強的口語表達能力與自信。
或許,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質,讓「勝利女神」似乎特別偏愛他們,賜給了他們的人生更多可能性。
老實說,這幾年從求學到步入職場,我飛遍世界各地,過程中深深體悟到的觀察也是如此:
每個地方,或有自己獨特的社會經濟風景、風土人情圖像;而每個地方的人,也或有不同的價值觀,追求目標的方式,以及對「成功」的定義。
但是,我發現了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「外掛」,更可能也是從古到今不論擺到哪裏都適用的「通則」——不論你的目標是走向哪裡,「路」必然是「長在嘴巴上」的。
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,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表達能力的訓練,只不過是「出一張嘴」、「推銷話術」、「心口不一」、「作秀」之類的「雕蟲小技」;又或者是誤認為「口才好」,就等於一開口就像發射機關槍般停不下來般的「演說家」、「雄辯家」⋯⋯。
事實上絕非如此。
透過表達能力的訓練,其實我們要成為的,是一個能夠更自信地呈現出自己面貌、思想、觀點與實際能力,同時能夠有效地與他人溝通、互動、互相幫助的人。
目的,是讓自己不論在職場、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圈子,在家庭、伴侶關係中,在實踐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上,都能夠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和諧,。
真正的「口才好」、「會説話」,更絕不等於滔滔不絕、口是心非、硬將黑的說成白——因為,如果缺乏真誠的信念、強大的心理素質與自信為支撐,由內而外自然地呈現出來,必然會被「明眼人」一眼看穿,經不起檢驗、也不具任何說服力。
口才好、會說話,真的比較容易成功嗎?的確是的。但其必要前提是你必須發自由衷,同時兼具實力、自信與開闊的心胸。
因為,最好的溝通工具,不是你的嘴,而是你的心。
這也是我飛遍世界,所看到的通則。